#build in shadow

XDash
2天前
跟一个海外做加密投资的哥们微信语音了一番。这哥们过去几年,都在给交易所做事,大小所都待过。 他最近在用 copilot 做交易挂单,目标明确,方法清晰。 跑了几天代码,用小钱试了试,收益率 1%,每天稳定躺赚。后面打算逐步放大金额,并且用更多代码保证安全。 我问他现在做这一套,复现一下要多久,说核心步骤只要 10 分钟。但后面继续扩展这套体系,成为长期躺赚的 AI 交易系统,还要假以时日。 我很看好。 AI 浪潮来了,我看到还有(这方面经验较浅的)人用 AI 做一个「开发者」去打造 App、搞 SEO,想借此琢磨搞点钱。反而把链路弄长了。 一样是捕获市场稍纵即逝的需求,一样要与人心和平台策略斗智斗勇。 那么投资交易这个事,存在时间更久,受监管的市场规则更透明,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是严进宽出,先慢后快。 相反,现在所谓流行的「build in public」的开发者,许多是因为 AI 而释放了想象力的前麻瓜。他们在社交网络制造的赚钱噪声,自high 居多。 比如产品经理,一下子掌握了编程技能,就觉得自己行了,恨不得昭告天下。 但其实,「懂点编程原理」是进阶以上产品经理必备的。甚至大公司比如早期的 Facebook,都是工程师当产品经理。 实际从 build 出来到 go to market 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更别说持续稳定地收到正反馈和足以维持体面状态的金钱。 我的想法是:「不要做一个 build in public 的开发者」。 在 2022 年前后,我这么干过,做过 YouTube 频道 + 开发 Web3Q。那是因为疫情有线上流量红利,加密投资有热点,且我懂开发。现在环境和条件都变了。 - 因为 AIGC,虚拟商品在增多,过度包装在增多,边角新闻在增多,虚荣头衔在增多。打算长期做一名「独立开发者」,大概率就要去玩这场状态游戏(Naval 所反对的),被同行内卷,被信息流反噬。 - 之所以 build in public 是因为不赚钱,或还没进入赚钱的快车道。真正赚钱的人藏着掖着,不会无差别地向公众披露细节。「不要听不厉害的人教你怎么变厉害」。 - 过度专业吸引同行。现在独立开发者圈子,如同黑暗森林,彼此抄袭创意、互相倾轧,速生的流行很快就速朽。你又不是币圈吃别人流动性的,让同行关注你会有什么好处么? - 一年前可能还可以 build in public,现阶段已经不适合了,得 build in shadow 了。闷声发大财它不香吗? 还看到 X 上有人发段子 —— - Build in public 初期:用户全是竞争对手,没一个付费。 - Build in public 中期:开始有来自中国的 IP 来各种搞你了。 - 如果 Build in public 收入没超过自己:这我就放心了。 - 如果 Build in public 赚了不少钱:这厮不是骗子就是准备来卖课了。 所以,现在与其花时间在建造一个又一个题材重复、昙花一现的 App,并奢望靠走量能帮你获取被动收入,不如直接用投资交易市场来试验 AI。 AI 可能会进化,你写的东西可能会因为 AI 迭代而过时,需要迭代。但你的交易体系始终在沉淀,交易市场也在规范完善,这就是有复利价值的事情。